你如何对比北京和上海?

 济南及周边地区,私人订制 女士spa,异性spa 情侣spa ➕微 411901410 @送精品护理体验 

北京的关键词是“权力”,上海的关键词是“财富”。

理解了这两个字,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就好理解了。


比如有人说北京土气,上海精致。

深层原因是北京是权力中心,部级遍地走。一个处级干部,放在地方,也是个一员县令,地方上的父母官。但在北京,不过是权力金字塔的基石之一。

再有钱又如何,还不是要被政府管理?有钱如王公子,面对上面检查的工作人员也要给出足够的尊重。

所以各地有钱人,到了北京,都明白了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,都学会了低调和夹着尾巴做人。

政府官员都在清正廉洁两袖清风,省部级大领导还在穿100块钱的衬衫,吃10块的街边摊,你有个几百亿就了不起?

北京的经典段子,是

“你为什么开那个破夏利?又不是买不起奔驰?”

“不行啊,我处长才开桑塔纳,因为我们局长开的是帕萨特。”


而上海,没有如此贴近中央,有钱人自然呼吸的更轻松一些。本身就立足经济,对企业友好,自然也不会特别刁难有钱人。

有钱人可以充分享受自己的金钱,充分让老百姓认识到贫富差距,自然也会影响社会风气。

有钱没钱,都要撑起面子不被人看扁。

真没钱,也要精致,不要差的太多。



比如有人说北京有文化,上海更洋气。

深层原因是一样的。作为千年古都,大国首都和核心,北京自然也是国家文化的传承者。作为“名正言顺”,必须有正名,说话才有人听。作为权力中心,大道正统,控制舆论影响文化也是天职所在。

所以对待传统,北京是重视,保护和发扬。对待新兴,北京也要走在全国最前沿,引领新时代的方向。

另外同样的,因为在权力中心,大批无所顾忌的权贵子弟收受到文化吸引,投身文艺。这些人比常人更容易打破禁忌,因为很多事对他们不算禁忌。这对于文化发展其实是很有利的。


上海的洋气,在于国际化,和对外国人的包容。一方面有历史原因,另一方面更重要的,是这是一座立足经济发展的都市。

改革开放这些年,我国大部分财富都来源于对外贸易。作为对外的窗口,上海的“洋”正是经济发展的助力。

很多外国公司把中国总部放在上海,就是因为上海的环境让他们舒服,生活在上海比生活在其它城市快乐。这些总部自然也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丰厚回报。


有人说北京大气,上海小气,其实也是一个意思。

毕竟800年古都,北京自有一种皇城气魄,影响到百姓的思想,也是心怀天下。

过去几十年,北京一直是大院为主的地方。这里有太多总部,太多核心部门,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涉及全国的事务。

这种一城影响一国,每个动作每句话都意义重大的环境,造成整体的大气,在各国首都都是共通的。

上海相对来说,就不需要想那么多,做好自己就好。毕竟上海不是纽约,达不到影响世界的程度。上海只是一座经济发展非常好的城市,市民更关注自己的生活,没工夫管别人的事。

前一段时间,《老炮儿》在全国热映,我的很多同事都去看了,他们看完后就问我:“北京人是像六爷这个样子吗?你见过老炮儿吗?”于是我也去看了这部电影,看到六爷在冬天的什刹海上一圈又一圈地滑着冰,嘴里呼出的哈气成了白雾,这才想起,我已经离开北京快半年了。

2015年我做出的一个重要改变,是从北京搬到了上海。虽然说我在离开北京前写了一篇文章,叫《北京,最好的城市》。但其实我对北京并没有那么深刻的眷恋,很快,我就发现上海也十分有趣,于是乐不思京,再也没有怎么想起过北京的生活。

然而《老炮儿》却的确让我想起了北京,也让我想到了北京和上海的不同。我认真想了想,北京和上海的主要区别,可能在于对社会秩序的看法是非常不同的。北京,也许是因为紧邻皇城的原因,总是觉得规则是应该由自己建立,也应该由自己维护的。而上海,则更加相信普世的规则,这个规则自己应该遵守,也应该由社会来维护。

其实对于我这样一个在中关村地区长大的同学来说,老炮儿的北京和我的北京差的非常远。我在高考登记的时候曾经帮老师录入过资料,然后我惊讶地发现我们班绝大部分同学的父母都不是北京人,基本都是考学考到北京的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京城的气息是非常淡的,以至于我看《老炮儿》中的俚语也得看字幕。也许只有北京那些在二环内长大的中学的同学,才能体验到老炮的生活吧。

不过尽管我没有什么京城认同感,但我还是经常能在北京感受到《老炮儿》这种精神。北京大爷普遍在心里都有自己认同的一套社会规则,这套规则与法律法规是无关的,而是他们认同的“老礼儿”。比如问路要先客套几句、面子比钱重要等等。而这些规矩如果被打破了,则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把“公道”找回来,比如找有能耐的朋友来解决,而不是诉诸王法。

北京大爷的这种精神,经常让我想起孔子。我上高中的时候学了很久论语,总体来说,孔子的目标就是“天下有道”。当然,这个“道”据称是周王传下来的,实际上也是孔子自己认定的礼仪规则。北京大爷们恪守规矩的态度,和孔子真是如出一辙。他们心中的规矩都是祖上传下来的。但他们的规矩在大量外来人口的冲击下,眼看就要“礼崩乐坏”了,这也让他们非常茫然,不知所措。

这某种意义上也解释了为什么老北京人这么喜欢国安。北京的钱都被外地人赚走了,北京的四合院都被外地人买去住了,北京的人也不按原来的方式生活了,然而国安还是北京人的。所以我认识的传统北京人对于国安都有着特别高涨的热情,甚至经常在网上和外地(尤其是天津)球迷对骂。也许维护的就是心中对老北京的惦记。

也许是因为老北京人坐拥皇城,而上海人紧邻大海。我来上海后,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风情。北京大爷和上海大伯的区别,在一起追尾事件中就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
某日晚上,我在内环高架桥上以5km每小时的时速追尾上了一辆小车。很快,车上下来了一位上海大伯,用上海话骂了我几句。我表示听不懂,大伯转而用普通话谴责我撞上了他的车。我走过去看了看,发现因为速度太慢,大伯的车看上去只是掉了点灰,并没有肉眼可见的损害。

根据我在北京的经验,交通事故的处理方案取决于你车上坐着多少壮汉。这就像《老炮儿》最后打群架的场面一样,大家高喊:“我们就站在这里,替六爷把场面撑住了。”在交通事故现场,撑住场面也很重要。车上至少要有2名壮汉,我方才能在私了的谈判中取得有利先机。然而当时我是一个人开车追尾了,上海大伯的车上却还有人头攒动,形势非常不妙。于是我打算先听听对方要价,再决定如何判断。

然而上海大伯用上海话和普通话轮番说了一会儿,却始终不提出私了。我颇感吃惊,于是提出叫警察,大伯迅速响应。于是我第一次在发生事故后叫来了交警。交警检查了两辆车,发现的确无损伤。于是我赔了大伯100元精神损失费,就继续开车上路了。

整体来说,上海人民好像更喜欢公事公办一些。我在北京发生过多起交通事故,从来没有见过交警,大家似乎第一选择都是先比拼阵势,然后再私了。后来我上知乎看了一下,东北人民普遍对上海人既不打架也不私了的事故处理方式感到震惊。我刚开始对这种不比拼气势的处理方式也颇为不解,然而转念一想,却觉得有事找警察的方法的确更能体现公平性。的确,上海整体来说是个人们更相信社会整体规则的城市。人们有时间更愿意算算钱,而不会想着维护“天下有道”的小社会。

的确,在上海人心中,自己的小生活应该是比道义之事更加重要的。我来到上海后,才觉得北京真是不注重生活的城市。别的且不说,北京大多数公司下班那么晚,人们该如何和家人享受生活呢?到了上海,我惊讶地发现人们的下班时间比北京会早很多。在北京,7点下班的同学几乎没有,但在上海,7点之后绝大多数朋友都可以下班出来吃晚饭了。而在周五下午,上海路上更是完全没有晚高峰,这着实和北京形成了鲜明对比,生活也显得更加惬意。

很多单身的同学都表示,上海比北京更适合他们生存。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上海比起北京来说,人和人之间的界限会更加分明一些。北京是个非常多元化的城市,但是适合的是很多人一起以各种方法热闹。而上海同样是个多元化的城市,适合的却是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享受生活。

人们经常问我从北京到上海的感受是怎样的,其实这两个城市都太过现代化,并没有那么显著的不同。我最近去了几个其他的南方城市,那才领会到什么叫悠闲舒适的生活。但无论在哪个城市,只要找到家的感觉,都是很好的地方。--DW
关键词:

 济南及周边地区,私人订制 女士spa,异性spa 情侣spa ➕微 411901410 @送精品护理体验 

网友留言(0条)

发表评论